隨筆寫 *3

日前,我隨著社團的同學來到一所殘障中心進行社區服務。

不曉得之前有沒有人發現,殘障中心的旁邊是一座墳墓,發現的時候我其實有些訝然。學校那條街道,能經過中學、幾家老舊的店鋪等,往下走就是這間殘障之家,而殘障之家的旁邊就是一座不起眼的墳墓。人生在世,所有人都覆蓋在死亡巨大的魅影下。但其實死不過是一剎那的事,幹脆如斬麻。我想我更怕老,老是拖沓而無邊無從回避的苦刑,病是它手上各式各樣折磨的刑具。

殘障中心里,有些老人身姿佝僂,目光呆滯自說自話;有些老人長期躺臥在床上無法自理;有些老人只能坐在輪椅上,衣食住行都需要人悉心照料。我們總用鋒芒盡露,去形容一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。但我們忽略了,有時候蒼老比年輕,更加地鋒銳,更加無法直視。

在探訪中,我多半陷入一種消音、邊緣、被遺落的狀態中。我記得遊戲組在進行傳球遊戲時,我和一個視力有障礙的老人坐在一側。老人說粵語,那已是我辨認到的所有。那些破碎的粵語字句,組成虛浮飄散的意義鏈條,幾番溝通也枉然。最後我和老人索性保持沉默,看著遊戲組的同學興高采烈地進行遊戲。那些尖叫聲、鼓舞聲和歡呼聲,恍然間隔得異常遙遠。世界像是後退一步,我和老人雙雙陷入了一個永恒而孤寂的結界。那些人間的喧嚷,再也與我們無關。

午餐時我餵一個小女孩吃飯。我不知道女孩究竟是不能說話,還是不想說話。她只是靜靜地看著我,眼神幹凈得讓人不忍直視,令我僅來得及顧及心中油然而生的悲憫。於是我和小女孩又沉浸在那個無聲的結界里。在這個結界里,字句同樣被屏蔽,語言尚未生成。

如此,我有點手足無措,畢竟這個社會總讓我們學習如何去說話,但從未讓我們學習如何與沉默共處。

那我能怎么樣呢,福至心靈,我唱起小時候學的童謠。她其實沒什麽反應,依舊很是乖巧地吃我餵的飯(或許她覺得很難聽,只是她沒說出來)。但這個世界終究誕生了聲音。同時也讓我得以抽離,以旁觀者的角度無限放大了對他們的憐憫和同情,渴望能為他們做些什麼,卻因而更為彰顯了我的有心無力。

這裡的一些老人,被語言放逐。不僅僅是不善言辭,他們無法組織語言,破碎的字句讓對話的兩方都受挫,雞同鴨講,最後陷入溝通的無力。溝通問題,就像我們和老人之間的一道墻,所有問詢應答都遭到碰壁。這堵墻很高,我們跨不過去。但是我們能低下身子,對著墻隙唱起一首歌;或者沉默地坐在墻側,不去驚擾,只做陪伴。

後來分享會中,我從一位同學聽到了一個詞,叫心靈的對話。人與人之間,不一定只能靠著說話,有時候簡單的一首歌,一個餵飯的動作,一道善意的目光,亦能傳遞溫度。

一如其他的同學,其實我無法對殘障之家中不時瀰漫的那股刺鼻的味道免疫,它似乎早已紮根潛伏在每一個不起眼的角落,如影隨形地飄散,難以擺脫。或許因為不是很能適應,我的精神有些萎靡,吃午餐的時候也食不下咽。但我想到了獨居在老家的婆太身上那股隨著日子逐漸濃厚的藥膏味,和爺爺生前那股揮之不去的味道,越來越相似。

彷彿那是一切病痛苦難的開端,以及瀕臨死亡的警示。

驟然失去至親乃錐心之痛,因此我們會不住懼怕。縱然厭惡,卻總得無奈地學著接受并適應這個味道,一如我們總得適應自身無法逆轉及抗違的衰老。

我想起家里的父母,他們仍然健壯,能走能跑。但他們也長了白發,終究沒人能逃過歲月的清算。我們總是汲汲營營,想要活得光鮮亮麗,但從未學習善終這一回事。大家都還年輕,於是大家皆心存僥幸。但我們的父母,他們再也無法蒙騙歲月的眼睛。當他們老了,無法行動,甚至被病魔纏身,我們該如何承接他們?

我不知道。但我想,終有一天,我們都將會被迫知道。